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大明枭臣在线阅读 - 第七十三章 孟养战事序(中)

第七十三章 孟养战事序(中)

    利用眼下的能力,如何才能守住孟养城?

    围绕这一目的,姜榆罔组织起了所有的高级军官级别人物,和各院的负责人,在枢机院的大堂里开起了会议,虽然是以姜榆罔自己的分析和讲解为主,但其他人也参与进来,尤其对各自熟悉的细节提出了见解。

    而秘理院在麓川军的驻地,依靠几个难得的亲戚关系而勉强得到的模糊不清的情报则成了此时参考的重点。

    第一个重要情报来自秘理院的圣下厅总部,他们找到了莽古堡中一个农业组的居民,这人的姐夫之前被麓川军强征,现在跟随麓川军中一个手下有几千人的大头人做事。

    通过此人的姐夫,得到了这个大头人的作战路线是从那芒寨到毕露寨的主攻方向,从这种战术的描述中,姜榆罔和其他高级军官分析认为,麓川军的主攻路线就是从那芒寨到毕露寨。

    这种思路的逻辑合理性在于这个方向上,孟养城没有一道成组织的防线,唯一的防御就是孟养城的城墙,可以说是孟养城防备最薄弱的地方。

    第二个重要情报则来自于茵多基分部绑架来的一个,驻扎于龙洞寨的麓川军的一个小头领。这人在晚上起夜时,被在这里蹲点已久的茵多基分部密军抓获。

    茵多基分部会想出来这种办法来获得情报,也实在是被姜榆罔的命令逼急了,每天一入夜,就拼了命在防备组织稍稀疏的龙洞寨潜伏,力求抓住一个落单的有用人物,最后也算功夫不负有心人。

    这小头领只知道一件事,但是却颇有价值,即于六月二十二日的凌晨,率领手下前往和平镇。

    这个消息说小也小,但说大也大。如果只是把这次行动看作一次无意义的调兵行动的话,那么自然不过是一件只牵扯到一百多人的小行动。

    但是这件事背后还可能藏着一个重要的消息:六月二十二日,或这一日前后,很可能是麓川兵实际出军的时间。

    而秘理院和神狩院又通过其他方式得到了一些更为模糊的情报,巧合的是,许多军事调动也都指向了同一个日期:六月二十二日,六月廿二。

    太多的巧合,那就不是巧合了,姜榆罔可以断定,这一天就是麓川军决定的出军日期,而现在距离这一天,还剩三天。

    至于情报模糊的原因,这与古代的信息传递的效率低下脱不开干系,为了保证一定的保密性,只有绝对的核心主力才有具体详细的情报信息,而莽古堡又没能获得麓川军核心主力的情报。

    各种分支部队传来的情报,本身就是模糊且残缺的,他们所需要的本身也就是简单的指挥命令,而不是详细的战术解释。说到底,绝大多数的部队只有两个下场,炮灰或溃退,而在这之前,他们的任务是辅助进攻。

    这就是古代的组织管理能力所能做到的极限了,其实发展几百年到了近代时期,这种情况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基本上还是由少数的核心主力来最大程度上影响战局。

    除了麓川军的出军时期,秘理院和神狩院还总结得到了几个关键的进攻方向:

    首先是主攻方向,那芒方向,进攻毕露寨,在这里驻守的是平夷卫的全部兵力,毕露寨身后就是孟养城,孟养城驻军的主力,曲靖卫的主力在此驻防。

    其次是两个分支进攻方向:叶威寨和和平镇,进攻孟养城外最大的防线——南马镇,在这里驻扎有越州卫和陆凉卫的全部兵力,战斗的激烈程度应该不会逊色于毕露寨。

    最后是一条在描述上相对较为隐晦的进攻方向:从那芒寨南下孟养西山,这条路线正对的方向是已经被废弃的莽云寨,莽云寨以东,就是莽古堡,东北方向则是孟养城的南门。

    姜榆罔对于这条线路的进攻策略也有些头痛,以他所得到的情报,实在无法确定麓川军到底是想从这条线路去包围孟养城,还是打算直接进攻莽古堡。

    从战略上分析,自然是去进攻孟养城更合理,毕竟想要攻下莽古堡的难度不小,而攻下来之后却并没有什么意义——筑于深山中的莽古堡不能控制到任何一条交通线。

    拿下莽古堡的唯一意义就是威胁孟养城的南门,那么又何必本末倒置,直接去包围孟养城的南门岂不是威胁更大。

    而若是担心莽古堡的势力会影响麓川对莽古堡的进攻,那如果能拿出来进攻山中堡垒的军力,更能拿出来应对从山中堡垒中杀出来的莽古堡的军力。

    总得来说,从“合理性”角度分析,麓川军应该是不会选择进攻莽古堡。但这种分析的最大问题就是,这些只停留在“分析”的层面上,没有任何足够有力的情报作为支撑,说白了就是纸上谈兵。

    一旦发生错判,把所有兵力全部调入孟养城,协助防御,而留下莽古堡的空城,辛苦发展了半年多的莽古堡很有可能毁于一旦,更不用说其中大量的不参与战争的工匠,农夫,猎户和妇孺老幼等其他事务人员了。

    ·······················

    “不可以将所有兵力全部调入孟养城,如果麓川军真的来进攻莽古堡,那我们的家底就完了。”姜榆罔咬着牙下了决定。

    “百户,”曾经的,除了姜榆罔之外的唯二的小旗李显,眼下已经是神狩院的使徒,军队中仅次于姜榆罔的人物,作为莽古堡第一团的团长,他说话的分量算是最重的,对姜榆罔的称呼也用的是以前的“百户”,而非在莽古堡建成后,姜榆罔威望大增后的“军主”。

    “放上去一千杆火铳,我都担心不够用,再在莽古堡留一些,怎么抵抗地住上万人的攻势啊?”李显有些着急,以他来看,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战,就该全军接管孟养城的防务,用先进的火铳和麓川军拼一场大的,

    根据情报信息,莽古堡判断麓川军在那芒寨到毕露寨的主攻方向很可能派出一万人以上的军力。

    “孟养城的城墙我研究过,战场宽度有限,他们就算来一万人,也拉不开那么长的战线,我们有能力挡住。”姜榆罔摇摇头。

    “这,”虽然参加了扫盲教育,恶补了不少知识,但李显还是不太懂姜榆罔张开就来的许多名词,愣了一下又问:“论头脑,论判断我是不如你的,既然你说我们有能力挡住,那具体需要多少人?”

    “依我看,六百人。”姜榆罔勉强给出来了一个数字,其实他自己也没有十足的判断:“本身还有曲靖卫的士兵帮助防守,我们不用上太多人,而既然要留人在莽古堡中,就多留一些,剩下一半好了。”

    李显睁大了眼睛,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他完全理解不了姜榆罔此时的安排,以他看来,留下一半的人,岂不是自己放弃了一半的胜算?

    一边的另一个人此时却隐约明白了姜榆罔的安排,那就是曾经的情报部总理事,现任神狩院院使陈子羽。

    陈子羽出言发问:“百户,留守六百人,应该是要观察麓川的进攻情况再做判断吧,一方面可以应付麓川军进攻莽古堡的情况,增大守住莽古堡的胜算,而如果麓川军如大家所想的那样,去围攻孟养城南门,则可以从麓川军背后袭击他们。”

    “正是如此,既然留人守莽古堡,就要保证莽古堡的守备力量足够,否则要是留了人,又守不住,岂不是成了笑话,”姜榆罔点点头:“至于偷袭麓川军后方,也是根据战况自然采取的手段。”

    团监督,王真,姜榆罔成为百户时最早选出来的另一名总旗,听到姜榆罔的安排,也是眼前一亮:“这个方法,我们用过许多次啊。”

    “就是反包围,敌人的防御最脆弱的时候,不是他们溃败时,而是他们在进攻一个方向时,我们从另一个方向对他们进行包围进攻,”姜榆罔对这个战术进行解释:“敌人以为自己是那个包围别人的人,是则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们实际上只是被捕猎的猎物。”

    莽古堡军队采用的反包围战略其实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往往己方在进行反包围前,都是处于劣势的,就算是用于反包围的部队,和敌方的实力对比也是处于下风的。

    但是每次反包围的战略能够执行到底,主要依靠两点:

    一,无论是战术还是训练,都更成熟和强悍,这主要依赖于更严格的军纪,训练,以及明军的专业性,形成了更优秀的军风,

    二,莽古堡军队拥有更加精良的装备,两个生产部门,提供了先进的火铳,以及统一制式的长矛和长刀,来自孟养城的支持,也让莽古堡实现了全部配备铠甲的目标,相对装备杂乱不齐,火铳使用很少,且技术较差的的麓川军,具备绝对的装备优势。

    而在鸟铳开始列装的现在,也许这种装备优势才能更显现出来,不过因为还没有实战,姜榆罔也说不准实际到底会有多大的效果。

    除此之外,姜榆罔通过缘法院从阿瓦商人处的贸易,以及白千帆的支持,选用精良滇马临时培养了一支五十人的重甲骑兵,全部选择最魁梧有力的士兵加入,使用巨大的长刀。

    这种用于冲锋的骑兵对于火器相对落后的麓川军,在平缓地形的战斗上能够发挥奇效,麓川军很难对这种重甲骑兵造成伤害,而重甲骑兵却能有效冲击麓川军的阵地。

    可惜,这种骑兵发展也有三个巨大的限制条件:

    第一,适宜的战场很少,除了孟养城这麓川第一大城以外,几乎没有多少合适它发挥的地形;

    第二,合适的战马很少,姜榆罔自己虽然会骑马,但是也没到有能力挑选战马的地步,还是白千帆借了一个自己的一个老马倌给他,才勉强选出来了一批战马,而本身孟养城和莽古堡养的滇马数量也很少,他们控制的地区也没有什么合适的马场;